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遇见墨脱》:格桑花盛开有期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5

第一章节,部分文章看似如同工作纪要,实则是夹叙夹议的随笔,有思考和总结,也有探索和叩问,把援藏干部思乡、奋进、求索、坚韧的思想和风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客观反映出援藏干部甘于奉献,不辱使命的工作作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三年援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权且当作一部中国式援藏版《一千零一夜》,这不是童话,却是一部非虚构的不凡心路历程。

初识喻晓坤,是在十年前的一次文学活动上。其时,他在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公安局履职。时任三水区作协主席梁德荣将一位身材清瘦、面相干练的青年介绍给我,说这是青年作家喻晓坤。后来,喻晓坤到镇街历练期间,被选派为援藏干部。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理想,加之才华和勤恳,让他顺利走完了三年援藏之路,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代的工作任务,而他个人也因此接受了一场心灵洗礼。他的援藏散文集《遇见墨脱》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该集共四个章节,分别为初心、潜心、仁心、爱心,内容则具体对应了家国理想、思乡奋进、仁心助学和家庭亲情四个主题,读来情真意切。

第四节爱心篇中的《父子情》一篇,最打动人心。且不说作品在文学的成色和品相,单纯从作者2020年2月20日临行返藏前,作者跪在重病的父亲面前叩了三个响头,便经此一别,看得我泪眼婆娑。这一节中,作者写给子女欣文、凯文姐弟的信,字字珠玑,声声催人泪。

书的开始部分,文字清新朴素,记述了作者初进藏,到墨脱,有幸成为佛山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的那种焦虑与不安,足见他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和珍视。在新老队员交接的活动上,又逢自己过生日,这种难忘的经历,让他内心更加珍惜与同行者的友谊。以至于后面的走访工作中,晓坤处处为他人着想,包括对女干部的安排,体弱者的走访,无不细致入微,体现出一个青年干部细腻缜密的工作态度,以及勇于担当的人文情怀。写到下乡调研,作者记录了与同事们走过的何其艰难的路途,描述了遭遇的危险,也没有忽略体验过的生活的不便与信息的闭塞,还讲述了经历的种种极限挑战,在他们的脚下,都化为奇迹。尤其是十天的下乡日记,喻晓坤把援藏干部的日常和生活予以真实还原。在最后落脚的背崩乡,他在板房里与墨脱电视台的索次同居一室,室友的呼噜声和雨声混杂在一起,衬托出黑夜之中的思乡之情。

在全书中,作者字里行间甚少写到其爱人,一来应该心藏愧疚,二来保护爱人。我理解为,他把爱人当作知音、知己,在心里和实际感恩和厚待她,呵护她,从而使亲情更具有本质和慎独的写作特色。


仁心爱心,援藏路上温暖与亲情如格桑花盛开有期

第二章节中的驻村记录,上仁钦崩寺,100户困难户结对,校友问计,遭遇地震,夜宿达昂,龙利村看月等,无不感人肺腑。作者没有刻意修饰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原本的真实的写作姿态,力求打造出货真价实的援藏故事。他在文字中,追逐理想,坚守信念,不媚俗、不惊悚、不逗乐,不以刻意的寻求文字深度为基准,从而写就了援藏的恢宏场面和宏大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核,倘若没有深刻的体验,没有真实的积累,是很难写出这般真实的记忆的。《遇见墨脱》虽是个人援藏的纪实,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日新月异,不断崛起的新西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任何一位写作者都无法脱离其身处的时代,换言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是作家创作难以回避的选择,而时代的文化环境也决定着作家的文化追求。喻晓坤无疑是一个能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的有志者,他怀着社会良知,也怀有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因此他出发并践行了使命。

作者:谭旭日

在此,我想特别指出,“写作”或“作品”的定义似已悄悄发生变化。这也改变了《遇见墨脱》的写作动机——这是一部援藏干部在三年援藏历程中的心血记录,交出了一名基层援藏干部的生命答卷和真诚信念,矢志不渝的党性保证。

《遇见墨脱》第三和第四两个章节中,首先是生命写作,其次是灵魂写作,第三是孤独写作。三者之间的联系紧密,又有温度。第三个篇章,晓坤为边疆孩子助学,为边疆人民帮困。这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更直接上升到援藏者的人格情怀。一边立足岗位,汇聚磅礴力量;一边种下爱的种子,在边疆发芽壮大。至今,晓坤以及励志奖学团队,仍和墨脱的帮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上一篇:“诗性正义”:一个哲学家的文学评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