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编舟记 | 瞧,这些青年评论家 -- 以笔下之微光,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9

本文原发于:文学报

微信ID:iwenxuebao

作者:金莹

在为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时,鲁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微光,是黎明前刺破黑夜的第一束光,也是新生的事物和谦逊的态度,微小却光明。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与青年学者金理共同策划的《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一辑)(以下简称“微光”)出版,丛书遴选了当代文学批评界六位“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

“微光”:献给“一切火苗的遐想者”

文|本报记者 金莹

以“微光”为旗帜,代表了这些青年评论家的态度和希望:作为一套为青年批评家开放的集丛,他们态度谦逊但充满自信,愿以自己的思考为文学批评界带来新的声音。而在这一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人集聚,以笔下之微光,洞烛世事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前进。

“‘微光’还会让读者联想起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孤独烛火’,联想起巴什拉在《烛之火》中描绘的一幅动人图画:遐想者凝视孤独烛火,这是知与诗、理性与想象的结合。《烛之火·前言》里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形象中,火苗的形象--无论是朴实的还是最细腻的,乖巧的还是狂乱的--载有诗的信息。一切火苗的遐想者都是灵感丰富的诗人。--在这一意义上,‘微光’献给‘一切火苗的遐想者’。”金理说。

建立起批评的个人风格

《微光》的策划人为上海青年学者金理,他集结的六位作者也都是同龄评论家中的佼佼者:在《众声独语--“70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中,张莉以与作家一起成长的态度,为 “70后”作家画下最初的文学形象;杨庆祥藉由书稿《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从1980年代到当下》,高扬文学的社会参与旗帜;黄平则通过对“反讽”这一概念及相关作家作品的条分缕析,于《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呈现青年一代普遍的参与性危机;岳雯考察了19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抒情话语,在《抒情的张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四位小说家》中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话语与个人精神探索之间的艰难选择;李德南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作家史铁生,《“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堪称一部全新视角的作家专论;木叶坚信,好的文学批评,始于困惑,面向光与自由,《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收录了作者针对当代中国文坛二十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文章。可说是各有专长,各具特色。

《微光》的出版,是开拓也是传承。“《微光》出版的前提是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长和理论编辑室胡远行主任的支持,我们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从出版方而言,上海文艺出版社其实有出版批评文集的传统,我的导师陈思和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最初就是作为‘牛犊丛书’一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7年推出。”金理这样介绍丛书的出版初衷。

而第一辑的六位作者都是他多年来追踪阅读的同行,“我大致了解他们的学术背景和论述风格。在此基础上,我邀请他们加盟‘微光’,是希望第一辑能够奠定‘微光’鲜明的风貌。这一风貌如果总结一下的话,可以理解成‘学术新见’和‘个人风格’”。

格外强调“学术新见”和“个人风格”,是基于金理这些年来身处批评现场的观察、内省和思考。“我想为‘个人风格’摇旗呐喊。在理性的赏鉴与评断之外,批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拒绝千人一面。我们这一代青年批评家,在视野开阔、理论圆熟、配套能力的齐备(比如掌握的外语以及跨学科的尝试)等方面可能有些进步,

上一篇:近30 年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述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