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我推荐小说伤痕发表前后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入校,墙报上看到小说《伤痕》

1978年春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进校。按复旦大学各系的编号,中文系是“11”,第一批新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考生,他们班的编号就是7711。当时,我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7511的学生,三年级,正面临毕业。

我是1975年进校的工农兵学员,当时中文系的学生都住在4号楼,一二两层住男生,三四两层住女生。4号楼里经常有各年级的墙报,1975年是“批林批孔”的内容,1976年年初周恩来总理去世,走廊拐角设了灵堂,女同学用白色绉纸扎了一朵朵纸花,扎成花圈摆在灵前。墙报上贴满哀悼总理去世的诗文。那时,中国往何处去的忧虑在同学间常有交流,只是还在私下议论的范畴。

卢新华(中)在复旦大学读书时与同学唐代凌(左)、李辉(右)合影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抓,校园里开始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清算他们的倒行逆施。那时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要把被“四人帮”夺去的十年补回来。新生进校后,很快有了新的学习气氛,时间变得异常宝贵,很多人走在路上到了食堂里还在背单词。每到晚自习时间,争先恐后去图书馆、大教室占座位。整个校园静悄悄,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书本。

历史的原因,工农兵学员和恢复高考后进校的同学联系不多。但中文系学生都住在一幢楼里,二、三、四楼的同学,每天至少三次上下楼梯,去食堂或是去教室,要从一楼通往出口的楼道走过。

新生进校一个多月后,7711在正对着上下楼梯的一楼拐角,那一面平整宽敞光线比较好的墙上,贴出了新的一期墙报。那天,我拿着饭碗提着暖瓶下楼,看到有几个同学站在墙报面前,便也走过去看。墙报是新贴出的,很平整。左上角第一篇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写在方格稿纸上。那字写得很漂亮,我就从这篇开始看。小说写了十六岁的中学生、知识青年王晓华,因为母亲被打成“叛徒”而坚决与之决裂,下乡九年,与母亲断绝关系。在农村刻苦锻炼自己,希望革命队伍能接纳自己,但却始终未能如愿,“出身不好”始终魔鬼般缠着她,甚至影响着男友的命运。直到“文革”结束母亲被平反昭雪,等她赶回家,妈妈已悲惨地死去,临终未能见到最心爱的女儿一面。故事情节很简单,但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主人公,尤其以这样的方式写,显然与我们一直以来,只写高大全英雄人物革命斗争的文艺作品相违背,别开生面,耳目一新。我没有看墙报上其他文章,很快离开了。王晓华的故事使我难过,但还没有到失态的地步。

小说《伤痕》诞生地,今日复旦大学4号楼

受《伤痕》触动,对主人公遭遇感同身受

我的父母,都是在十几岁时离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父亲因没人能证明的“历史问题”,几乎被审查了一辈子。母亲是小学校长,“文革”开始即作为走资派被批斗。我去淮北下乡插队务农,心里就有和家庭划清界限,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革命性和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只是,我的“出身问题”仍然紧紧相随,仿佛有一个看不见的隐形魔咒,缠绕着我,无论怎样努力也跨不过去。我梦寐以求的上大学,是在连续两年因出身问题被打回后的第三年,当时我已加入了共产党,已担任我所在的生产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但仍因“出身问题”受阻挠。听说是复旦一位来当地招生的青年教师,他坚持了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要“重在个人表现”而录取了我。虽然我至今不知道这位教师是谁,但我的命运却因此而改变。王晓华的命运和我何其相似,我对她深切的内心痛苦感同身受。

很快,那墙报面前便总是挤满了人,还有人拿着本子在抄录。我们班几位女同学议论,都觉得内心受到很大冲击,有的还连着看了几遍。曾睡我上铺的同学,白天人多没看完,晚上又悄悄下楼,在灯光下仔仔细细看了两遍,说有些知青细节像是在写她。那几天,每天从那墙报前走过,在去往食堂的路上,常常听到有同学在议论《伤痕》,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当时,7711同学进校不久,互相还不熟悉。我自己所在班的同学都面临毕业分配,有很多事要忙。

晚上,我独自到校园里散步。我热爱文学,很珍惜在复旦读书的机会,我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是搞业务。我又想到了那篇打动我的《伤痕》,想到了“文革”中爸爸贴在家里车水马龙的后门口的“认罪书”;想到有一次我发烧在家里躺着,仍被叫去参加妈妈的批斗会,看着妈妈和几个人被押着,一个个低着头走出来。我也想到了我的善良的不识字的小脚好婆,怎样在各种她搞不懂的政治经济重压下,苦苦维护这个家;想到我一年多前因白血病去世的妹妹,她才21岁!在她患病的五年中,爸妈都只发生活费,要借钱给妹妹治病。我和姐姐弟弟都下乡,中学生的她好多年都找不到工作,是怎样承受着政治经济的双重重压。“四人帮”粉碎的时候,妹妹已病重,仍坚持要参加庆祝……泪珠在暗夜里滚滚而下,我突然觉得,这篇小说好像在呼唤着什么,呼唤内心久已有之的委屈痛楚,呼喊对爱和忠诚被毁坏被践踏的痛彻心扉的痛苦和愤恨,呼唤人的尊严的回归。我想把这个感觉告诉别人,我想如果能传播出去,让大家都看到,这呼唤会不会变成呐喊?!

上一篇:用情怀点亮作文谈年全国卷作文写作导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