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用情怀点亮作文谈年全国卷作文写作导向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情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清代文学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有言“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强调了“情”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纵观古今大家,都是有情怀之人,若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杜甫怎会写出“诗史”;若无“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奋斗”的情怀,路遥怎能写出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小说;若没有对青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关怀,曹文轩怎能写出脍炙人口的 《草房子》,成为中国首位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

是的,要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崇高的情怀,而优秀的考场作文,也是需要“情怀”来点亮的。没有情感,作者是写不好作文的,即使勉强成篇也是拼凑字数的“僵尸”文章,不可能写出佳作。

下面将以今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如何用“情怀”成就佳作,点亮作文。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乍一看,这个作文题目出的很大、很空,政治意味浓郁,不少考生停留在这样的表层感知上,在作文中历数“新千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唱一首新中国赞歌,这样的作文虽不跑题,但是绝不可能拿到高分。因为缺少了“情怀”,简直就像一篇新闻报道,而且还是简陋版的。

事实上,这个作文题是非常高明的,既体现出高考作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又让真正有情怀、文笔好的同学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来对“情怀”进行详细的分解。“情”,情绪、情感。即对作文主题要有感觉,这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感受力。通过设身处地,在想象中身临其境,进入写作状态,可以采用“身份代入”的方式。“怀”,胸怀。即具有时代意识、家国观念,有责任感、担当精神,将个人汇入时代大潮,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情”为表,“怀”为核,文章要有温度亦要有深度。那么怎样用“情怀”点亮今年全国一卷的高考作文呢?

第一步,入“情”。作文材料中有明确的提示“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一路”、“一起”二词便将作者的身份感引发出来,作者并非中国发展的局外人、旁观者,而是“一路的、一起的”,这样的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便有“共情”的产生了,中国的发展与你息息相关。而下面还有另一重身份的提示“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作者要作为一个长者、过来人为下一代人讲述这段光辉的历史,这段你亲历的历史,这时一股“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们来看看优秀的考场作文是如何表现这种身份、抒发这种感情的:

“此刻读信的你,或许正同写信的我一样,冥思苦想,奋战着高考语文的最后一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都只有一份试卷、一支钢笔。但窗外的点点滴滴,早已翻天覆地。18岁的我,正跟随广大人民的脚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18岁的你,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广东一考生)

短短一段话,跨越三个时空,现在、过去、未来,作者明确定位了自己的身份,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蓄势待发。

下文作者便开始满怀感情的叙说新世纪的中国与自己的关联,从“呱呱坠地”伊始,我便懵懂中感知“我,我们这一代,被时代寄予厚望。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国家与时代给了我们‘龙宝宝’‘千禧宝宝’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为国家发展,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对中国这18年的历程作者如是叙述“自2003年我们的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走出‘非典’肆虐的阴霾,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多难兴邦的道理,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的不屈不挠的韧劲。之后,我们共同参与到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当中,也曾为汶川地震的灾区同胞献出绵薄之力。不瞒你说,我还是亚运会小志愿者呢!在基本完成了城市的环境保护、转型升级之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从‘村村通’全覆盖到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展现出质的改变。现在你终于明白,为什么乡村人民富起来了,小康社会得以全面建成了吧?”

上一篇:浅析融媒体时代纸媒评论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