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每年的IB全球统考,“语言A:文学课程”考试有两场,其中之一是试卷1。根据学生选课水平不同,试卷1分为两种:普通课程是附有引导题的文学分析,高级课程是文学评论。
这两种试卷都向考生呈现两篇他们以前未见过的选文,要求考生针对其中的一篇撰写文学分析(普通课程)或者文学评论(高级课程)。这两篇选文中,一篇是中文现代诗歌,另一篇可以是小说、论文、传记,具有文学价值的报刊文章、剧本等,文章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节选。近年来基本是短篇小说或散文。出卷人为了保证选文的陌生程度,尽可能地选择没有被列在指定作家名单中的作家作品,并尽力避开那些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的作品。这样一种选文方式和该课程的其他评估项目显得很不一样。其他评估项目都遵守着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考查内容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研读过的作品。比如读完翻译的作品,就针对其中一部写一篇论文;学完按文学体裁编组的作品,就以学过的作品为例就体裁的惯用手法问题写论文。而试卷1却竭力让学生面对没有在课堂上研读过的作品,其实这并不是考查学生临场发挥、即兴写作的能力,而是考查学生独立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分析评价的能力,是对其他评估项目的所考即所学方式的良好补充。其他评估项目当然也强调学生判断和表达的独立性,比如针对翻译作品的论文,教师可以为论题的确定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学生的论文初稿提供反馈意见,但是这种反馈只有一次,教师不可以多次反复指导学生,学生在收到教师对初稿的反馈意见后,必须继续独立完成论文。但是,试卷1的考场形式为:限时(普通课程1.5小时,高级课程2小时)、专人监考、不可携带任何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只能快速专注地运用自己平时所积累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评价方式、审美和判断力来完成对选文的分析或评论。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只是关心教师或参考资料所给出的解读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授之以渔”,激发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文学知识和文本解读为中心。
从选文的陌生程度来看,试卷1和国内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有相似之处。但题目设计理念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以近年试卷1(普通课程)中的题目为例(文中试题选自《语言A:文学指南》及IB统考真题):
从下列选文中选取一篇,针对提供的两道启发题加以分析:
1.散文选文(略):
(1)谈谈作者如何通过水车的展现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2)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效果如何?
2.诗歌选文(略):
(1)讨论最后一个小节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这个小节和前面四个小节的关系。
(2)作者如何运用比较、对照和其他修辞手段?效果如何?
题目给予学生选择权,并不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两种体裁的分析评论方法。题目本身的语言表达简单、直接、明了,且给学生留下了比较宽泛的答题空间,甚至在启发学生从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上下文关系、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分析作品,避免学生无从下手。而且从题目类型来看,一道是关于内容理解的,另一道是关于文学手法的,兼顾了文学作品分析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虽然要求学生对两道题都做出回应,但并不阻止学生探讨作品的其他方面,如果学生延伸探究的部分写得好,也可以得高分。而且选文长度也是适中的,五号字,一般不超过三十行。所以这样的题目设置显示了宽容友好的出题理念,使考场不像审讯室,而是学生展开自我的舞台。高级课程的试卷1,试题只有选文,没有引导题,题干是“从下列选文中选取一篇加以评论”,要求考生对选文进行全面细致的评论,不能只是关于文本内容或技巧的罗列,一定要有相应的阐释和论证。
试卷1的评分标准有四项,每项5分,满分20分:
1.理解与诠释:判断考生对选文思想情感的理解程度如何,引用原文解释说明的程度如何。
2.对作者选择的鉴赏:判断考生在多大程度上对选文的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上的特点进行了鉴赏。
3.组织:判断考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对文章各部分组织得如何,是否连贯。
4.语言:判断考生语言的清晰、变化、准确程度和语体、风格的合理程度。
上一篇:程千帆先生《闲堂文薮》忆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