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前不久,我们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主要案例,分析了严肃文学改编风潮的复归。(改编大风刮起,哪些严肃文学作品要起飞?)阐述了严肃文学改编剧的存在价值,整理了待播已播的新旧剧集。总的来说,严肃文学改编仍是一片蓝海,值得影视行业去持续深耕。
还有些问题值得讨论。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佳作,为何偏偏是它们被改编?这些小说是否存在部分共通之处?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为何有的作品成为爆款,有的声名不显?“破圈”者又有哪些特点?想要拍好严肃文学改编剧,还要注意些什么?这篇文章,就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客”从何处来?
被改编的严肃文学主要有三个出处。
第一,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知名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作为国内最具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只为长篇小说授勋,入围的标准是13万字以上。鲁迅文学奖则对其进行了补充,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写作。老舍文学奖主要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长短篇幅皆有涉及。
这类作品往往具备一定知名度,自带IP属性。在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之前,它们由于奖项的加持,聚拢了一批有粘性的粉丝。其人数或许没有网络小说受众多,但作品本身质量过硬,传播度也不会太小。
相比起网络小说,其长尾效应更为明显。十年前的很多“经典网文”,在如今的读者看来,就有点跟不上时代节奏了。比如唐家三少赖以成名的《狂神》,当年人手一本的《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如今都不再有改编价值。
像陈忠实的《白鹿原》,1993年出版,199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而电影版2012年上映,电视剧版2017年播出,中间隔了一二十年,热度仍然很高。
第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
比如,鲁迅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铸剑》,巴金的《家》《春》《秋》《憩园》《寒夜》,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子夜》,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钱锺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萧萧》《丈夫》《边城》,老舍的《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茶馆》等作品,都曾进行影视化改编。
第三,是《收获》《当代》《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
这类期刊主要发表广义的严肃文学作品(包括严肃文学和纯文学),很多大众耳熟能详的小说都出自它们。比如苏童的《妻妾成群》、刘恒的《伏羲伏羲》、余华的《活着》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都来自《小说月报》杂志;王安忆的《长恨歌》、谌容的《人到中年》和路遥的《人生》都来自《收获》杂志。
当然,这三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为补充。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长篇小说可能获茅盾文学奖;知名作品多了也就成了名家,就容易被全链开发。
为什么是这些小说被改编?
每年出版、发表的严肃文学作品那么多,为何偏偏是它们被改编?如果我们仔细比对两者,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来说,被改编的严肃文学常常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们一定会有传奇性、故事性和跌宕性。
网络小说为什么受众甚广,不是因为写得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爽感。或是通过跌宕起伏的发展,完成“扮猪吃虎”的操作;或是遭逢一系列的变故,实现打怪升级的过程;或是提供我有你无的奇遇,搞一个“金手指”。
《平凡的世界》
严肃文学不会如此套路。但若能提供一个传奇故事,那拥趸自然会更多一些。《百年孤独》就是比《追忆逝水年华》有趣,《白鹿原》就是比《平凡的世界》耐人寻味。拍成电视剧,也是如此。戏剧性是影视作品的永恒基调。
其次,被改编小说的“块头”一般不会太大。传统观念里,超过10万字的就是长篇小说,比如路遥的《人生》就只有13万字。
武侠小说兴盛的时候,大部头不断出现,《天龙八部》长达150万字。网文滥觞之后,破百万字的小说更是数不胜数。
但原著并非篇幅越长越适合改编,长篇小说更适合被改编成剧集。就像《白鹿原》,三个小时的电影根本承载不起原著的宏大体量,电视剧整整拍了77集。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剧中,原著最长的是路遥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也很长,但只被改编了第一部。张玮的《你在高原》,估计近年来是很难被改编了。没办法,450万字的原著,谁都得掂量掂量。
上一篇:第五届“城市文学论坛”开幕:为城市做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