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应加强良性互动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1

01

手机里存着几十家文学、社科期刊和报纸的公众号,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大略窥见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动态。特别是几家颇负盛名的文学评论期刊,是我尤其关注的。譬如2021年第1期,它们发表文章的情况如下:

《文学评论》共发表文章23篇,文学理论6篇(其中古代文论3篇),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8篇,文学批评8篇,史料研究1篇。《当代作家评论》共发表文章27篇,文学理论2篇,文学批评23篇,史料研究2篇。其中“当代文学观察”栏目文章6篇,丁帆、徐威的文章论述的是文学理论问题,其余几篇则属于文学思潮研究。《南方文坛》共发表文章33篇,文学理论2篇,文学史料研究4篇,文学批评27篇。《小说评论》共发表文章27篇,文学理论1篇,文学史2篇,文学批评24篇。《文艺理论研究》共发表文章18篇,文学理论10篇(其中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9篇),文学史6篇,文学批评2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共发表文章30篇,文学理论1篇,文学批评2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7篇。

6家期刊总计发表文章158篇,其中文学理论类22篇,文学史类23篇,文学批评类106篇,史料类7篇。

数字统计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却可以反映基本倾向。以上统计并非精准数字,因为很多文章的类型是模糊的,在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之间并无绝对界限。但这些数字说明,当下的文学批评是活跃的,其数量占总篇数的近70%。但文学理论、史料研究等等,相对薄弱一些。

有论者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中国已进入一个“评论的时代”。这话并不虚妄,它至少表明,中国的文学评论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它从过去文学的“依附性”位置,转换成具有本体的“独立性”地位。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并驾齐驱,双峰并峙,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广阔版图。随着中国向市场化社会的急速展开,以及文化、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全社会都意识到,需要加强文学评论的建设与发展,以引导和规范文学实践与创作,提升全民族的鉴赏与审美水准。从体制机制上讲,中国文联成立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文艺评论协会,两级协会吸收了大批的评论家会员。从学科建设上看,高等院校把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重要学科,加强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现在有多少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想来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从发表文章园地来说,近年来全国以及各省市新创办了多种文艺评论期刊,如《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从评论队伍培养看,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各地高校和文学评论期刊社,都十分重视文学评论人才的发现与扶持,一批年轻的评论家脱颖而出。从发表作品上说,近年来期刊和报纸发表文章的数量在增加,比之过去更符合学术规范。但在发展和繁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风在滋长,文学评论学科的内在格局在失衡,文学评论成了一只“跛足”的大象。

通常认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成了文艺学学科的三个分支。在我看来,在当下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现场,对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史料的关注,应该更加均衡一些。文学批评既要关涉作家作品,也要进一步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文学史料整理密切互动,形成更加良性的发展格局。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曾说:“‘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主要是静态的探讨),要么是‘文学史'。当然,在通常的用法中,‘文学批评'往往也包括文学理论。我曾要求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它们之间关系如此密切,以致很难想象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怎能有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而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又怎能有文学史'。”(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这段言简意赅的论述,准确地划分了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以及各自的特征,阐述了文艺学“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乃至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其实,在这三个分支之外,还应该有文学史料、资料的研究一支。这一分支的文章,常常既非“论”,也非“评”,甚而也不是“史”,它只是对碎片似的文学史料、资料的发掘、辨识,钩沉稽古、探赜索隐,即便有思想倾向,也是深藏在事实背后的。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样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珍贵了。

上一篇:文学小说《洗河》图书已由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