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徐贵祥笔下的“穿插”与“伏击”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5

作者:苟文彬

著名作家徐贵祥的新作英雄山系列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以《穿插》《伏击》两部长篇小说姊妹篇,形成对战争文学的丰富与延展。徐贵祥以两部小说,既是对现代和未来作战和战争的映照,实际上也为现代战争的文学叙事和书写打开了一扇门,开创出一条新路子,这便是战争文学书写大家的影响和意义所在。

当徐贵祥决定走战争文学题材创作这条路时,心里就已经勾画出了小人物成长为战争英雄的形象。透过《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小说和电视剧,再反复阅读《穿插》《伏击》,发现徐贵祥笔下的战争英雄,最初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毫不起眼的角色。比如《历史的天空》以近乎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塑造出梁大牙从一个闲散无产者蜕变成信仰坚定的英雄;《八月桂花遍地开》里沈轩辕、方索瓦则从人人唾弃的“间谍”“汉奸”角度,以“反面”形象将人物的人格与理想本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到《穿插》《伏击》时,徐贵祥笔下的英雄有了变化,从故事情节布局、专业军事能力呈现、心理学技巧运用,可以窥见一斑。

在故事中穿插故事,在情节中埋伏情节。《穿插》《伏击》像孪生姊妹,连开篇都一样,故事都以幽灵的回忆开始讲起。作者借用凌云峰、楚大楚、易晓岚三个人,在《穿插》里讲活着的凌云峰在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并借死去的楚大楚“还魂”,在《伏击》里讲易晓岚借“死去”的凌云峰“还魂”。看完《穿插》意犹未尽,总觉得作者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正如徐贵祥所说,写完二十多万字《穿插》,检查思路时发现最初设计的主人公易水寒(易晓岚)还没有出现,背后还有一个结构,就有了《伏击》。

在《伏击》中,你会发现真凌云峰(假楚大楚)、假凌云峰(易晓岚)同时出现在两支军队,各自都表现出了对信仰的忠诚、对救国的责任。但《伏击》从一开始,并不急着讲易晓岚,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待你看得如痴如醉,作者才跟你来一句“楚兰教官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谢谷也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里去,这种故事与情节的各种“穿插”与“伏击”,展现出徐贵祥高超的战争故事驾驭能力,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比如西训团发明的女人“武装甲”,因为胡琴等女人没有穿戴而暴露蔺紫雨、蓝旗的身份,就像甄别真假凌云峰胸前的伤疤一样细微而巧妙。再如安屏、启迪像研究猴子一样研究凌云峰脚上的那双柞蚕丝草鞋,以及捅马蜂窝被蜇喝尿解毒等细节让人拍腿大笑。这些故事情节的安排,无不透露出革命者艰苦朴素、乐观豁达的情怀。

徐贵祥在《穿插》《伏击》中,凭借自己的军事专业能力,为读者呈现了极具现场感的精彩画面。既然是塑造战争年代的英雄,那他们就很会打仗或谋局。在两部小说里,作者把打仗的各种技战术写得非常透彻,这与他参过军、打过仗,在炮兵连待过,读过军校,地形学、地形图等学得非常好,当过教员、具备很强的专业军事能力和经验有关。比如“穿插”战术,作者通过多场战斗将各种穿插总结成战术思想体系,让读者看完作品足以明白这门战术运用有多神奇。“伏击”似乎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培养间谍渗透策反或潜移默化对方、搞游击战术打埋伏等都是“伏击”。

比如《穿插》里描写何子非造的“红军桥”,考虑到红军撤离后,桥可能会给敌方进攻带来便利,何子非居然在水下三米处设计了一块像插销一样的石板,只要抽掉它,整座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塌掉。再如写凌云峰对迫击炮和山炮的运用,还有根据地形排炮布阵、瞄准口令等军事专业术语、经验,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显得尤为精彩,我相信如果拍成电视剧,收视率一定不错。

在那么多人设中,《伏击》里的易晓岚是一个最特别的主角。在“西训团”易晓岚胆子最小,甚至因为不敢跳木马而进不了学员班,在陈达的赏识和特意安排下,通过把人当马来跳才得以过关,胆量终于训练出来;易晓岚会织毛衣、袜子和手套,还跟蔺紫雨、桑叶都织过,说明他心细,为他在“借尸还魂”行动中扮演凌云峰这个角色,做了很好的铺垫。但同时因为“心细”,让易晓岚在扮演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甚至在射杀三名暗杀特务、保护文中戈的过程中,易晓岚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凌云峰。后来,在自己确定政治信仰后,因为担心不能洗脱自己的过去,他借用桑叶的琴盒来暗藏自己的“心声”。还有战场上战略战术的巧妙布局,都展示了“心细如发”的易晓岚愈发成熟的英雄形象。

上一篇: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牛气”的牛年开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