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余秋雨的文学窘境:认真写的碑文被群嘲,随手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6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但这话还有上一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把关汉卿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大大的“囧”字。

在文坛,对这一窘境体会很深的名人很多,余秋雨先生应该算一个。对余秋雨的散文,很多同行都给了超高评价,比如余光中先生就曾表示: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就连贾平凹也表示: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然而这几位名家的“捧”,仍然掩盖不住质疑的声音。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他的批评就没有停止过,一篇又一篇的文章都来找他《文化苦旅》中的错处,甚至有人专门出书来怼他。那段时间,多次传出余秋雨因压力过大,要封笔不写了。虽然最后余老还是顶住了压力,但从那以后他确实低调了很多。

对于余秋雨来说,他的文化窘境不止在于评价的两极分化,还在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2009年,余秋雨为钟山风景区题了块碑文,结果却引来了群嘲,南京大学的张生教授甚至发文称: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将其遮盖。对于种种批评,余秋雨倒是也不心虚,他表示这块碑文是自己认真写的,无愧于心。

然而与此碑文的待遇完全不同的是,他随手写的一则顺口溜诗却风靡网络多年。这到底是为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作品。先看钟山碑文:

再来看一看他的散文诗:

《我在等你》(节选)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

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

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

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

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

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第一篇就是钟山碑文,第二篇是它的散文诗节选。钟山碑文之所以会被群嘲,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文白夹杂。余秋雨题写过的碑文并不少,一般字数都不多,这一则确实写得很认真,各种夸赞的词句基本上都用上了。但问题就在于,文中出现了如“辟出诸多公园”、“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这样的白话文。既然没有办法做到全文都是古体文言,就干脆不要刻意写古风,至少不会这么“尬”,这是很多网友读完后的感受。

第二首是一则散文诗,通篇都是大白话,只是信手拈来之作,但这首诗却风靡网络多年,很多朋友甚至经常拿来表白,可见它的感染力。如果从现代诗的标准来看,这首诗最多只能算是一则顺口溜,因为它并没有太强的诗性。

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原因就在一个“真”字。余秋雨刻画了多个场景,如炊烟下、夕阳下、月下、细雨中等等,一系列的排比结构,让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这也是网友们会被感动到的根本原因。余秋雨写得最牛的是散文,这种小诗他是最在行的。

认真写的被群嘲,顺口溜诗却受追捧,难道是网友们不懂文学吗?显然不是。说实话,从文字水平来说,个人认为钟山碑文显然更胜一筹,但它就是没有感染力。这说明对于读者来说,字句多么高级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写到大家心坎里才是重点。余秋雨写过很多很有深度的专著,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相对好理解的《文化苦旅》。

透过余秋雨的这一窘境,我们再来审视当下的一些文坛现象,也会发现一样的规律。比如当下很红的女诗人余秀华,只有高中学历,但却红过了很多在诗坛深耕多年的专业诗人,这是为何?或许原因就在于,饱受生活磨难的她,对生活有着最本真的体验,而她把这一切用不装、直接的语句,完完整整地放进了诗里。不需要强调诗的技术性和意境,但凡有同样生命体验的读者,都能在她的诗里找到自己的喜与悲。

能让读者读着你的作品,想的是自己的心事,这样作品或许才是成功的。看起来是窘境,其实其核心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审美。一己之见,欢迎讨论。

上一篇: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年会聚焦“外国文学研究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