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沈从文就像他写的书一样。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安静的待在图书的角落里。人们总是在浏览时不经意间从他身旁走过,而从来都未曾翻开拜读过。而他又总是在那里安安静静不曾离开过。
(人们在图书架前,来去匆匆,无人为它留步)
现代生活像一个“怪圈”,提起他,好像每个人都挺说过,但是又好像并不是很熟悉。相比于老舍,钱钟书,胡适等,他在当代青年的眼中似乎并不出名,远不如前几位耳熟能详。你仔细想想,能记起的作品似乎只有一部《边城》。你以为他著书很少,不不不,他才是近代最高产的作家。并且可以说,没有之一。
(民国大才子钱钟书,钱钟书看不起很多人,沈从文是一个)
年轻人里,除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当代的青年似乎对沈从文一无所知。但是,这正是招标今天要说的,不管是他的书,还是他这个人,其实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下。
1.“乡下人”
沈从文,出生在清末湖南凤凰县。凤凰县是落在湘西偏远的大山之中。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美景如画)
不同于记忆中的民国大家,沈从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包括他本人也这样认为。不同于胡适,徐志摩等一系列的大家是大家豪族之后。他是一个不过读过小学的文化人。而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钱学森出自江苏无锡钱家,我该怎么样来形容一下钱家呢?除了钱钟书以外,还有几个钱家人我们都认识,比如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其中钱伟长老先生的故事可是真真切切的“弃文从武”。以文科满分进入清华,却要学理科。无锡钱家在近代中国可是出了名的大家族。所以,其实沈从文实际在文学圈里有时是很不受待见的。他没有人家的书香门第。钱钟书甚至还写了一篇《猫》来讽刺他。
(无锡钱家,贤人辈出,世代德育勤读)
沈从文与钱伟长弃文从武不同,沈从文是弃武从文。小学毕业后,他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混迹在湘川赣边界的山林里。在这片充满异民族文化气息的土地上,他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行伍离开后,他与同乡的满叔远同行北上,希望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但是,从湘西出发到北京,用时十九天,身上的钱就已经用去了差不多四分之三。北京当时的物价依旧是全国靠前。没几天,身上就一文不剩。要不是寻求同乡救济,他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老北京天寒地冻,房屋大街白雪皑皑)
满叔远陪他一路北上,在北京四处考试面试,希望考上一所大学,然后进行学习。但是,一直被拒,加上两人身上早就一文不剩,连饭都吃不上了,最终他离去了。适时,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革。沈从文终于可以进入北大旁听。但是,吃饭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蔡元培先生给北大注入了灵魂,从此北大开始散发它的光芒)
2.“雪中送炭”郁达夫
当时沈从文在北京酉西会馆落脚。居住在一间潮湿的储煤间里,每天就是两个馒头就一点咸菜。在一个只有七平方米的房间,周围还全是黑煤,又潮又湿,关键是他穷到根本没有御寒的衣物。没有办法,他实在是混不下去了,他从报纸上了解到郁达夫,同是文人,他希望郁达夫能够理解他的痛楚。 他写了一封信给郁达夫,向他说明了自己的境况并求助。
(当沈从文先生老年时,回忆起当初郁达夫在严寒中为他送暖时的感动)
当郁达夫根据地址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时,站在门口,他不敢进去。而进去后,他并没有看见火炉,只有一个穿着一件极其单薄的外衣,双手通红的写作,鼻子流血同时双脚在颤抖进行创作的沈从文,此时,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上饭了。郁达夫内心是极其震惊的!当天他就带着沈从文去吃了一顿大餐。并立即将自己的围巾以及身上带的三块大洋给了沈从文。
(沈从文后来曾经在《晨报》《现代评论》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
上一篇:网络文学在文化产业地位凸显 职称改革助推网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