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一、前言
用音乐自身就具有的或舒缓、或紧凑、或平淡委婉、或波澜壮阔的节奏,带动影响节目整体的节奏,可以为节目的语言部分带来丰富的节奏感。文学广播中的音乐恰好可以帮助编导揭示,同时也帮助听众了解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二、情感表达的处理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反复咀嚼,而在广播中,听众可能在短暂的收听时间里,难以对作品或是节目中的动情点一一做出反应,这就有了利用音乐来提示、配合表达情感的必要。而音乐的抒情能力又使这种需要成为可能。要做到熟练利用音乐配合表达情感,编导应该非常熟悉作品或节目中的情绪变化,同时也需要熟悉不同乐器、不同旋律的情感特点。
音乐的情感表达要恰当,音乐在广播文学节目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元素共同服务于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因此,音乐语言与节目文本的有声语言在情感的表达上一定要和谐一致,音乐的情绪不能游离于节目主题之外。
三、节奏变化的处理
音乐的节奏表现要恰当,所选择音乐的节奏应该与节目中的对白或是解说等有声语言的节奏相一致或是相互协调,而不应有较大反差。广播节目中通过音乐来进行节奏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靠音乐与其他声音元素的连接或是音量对比来实现节奏变化;二是靠音乐自身的节奏变化来实现。
通过连接语言间隙的缓急实现节奏变化,这时的音乐往往与静默的长短和音量的强弱配合起来使用。
现在有些节目的配乐比较随意,例如,有些文学节目采用单元式结构,顺序讲述四五段内容,编导为每一段内容配一段背景音乐,每一段背景音乐都从头至尾铺满整个段落的叙述。这样整个节目的节奏就全都靠音乐来体现了。实际上,讲述中的语言也有丰富的情绪、节奏变化,如果能配合语言表达,有选择地使用音乐进行局部的必要配合,可能节目的节奏感觉会更丰富。
靠音乐节奏来带动节目节奏,需要编导自身有较好的音乐经验积累,而且要能够准确感受语言的情绪、节奏变化,要能够准确把握音乐和节目之间共同的节奏特点,而不只是简单地“铺”或者是“贴,一段音乐。例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2001 年的《赤子乡愁》,介绍的是我国台湾地区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乡愁主题。节目的中后段,在女播音员的解说中,衬播女声低低回旋的无词咏唱,歌声与解说此起彼伏;解说词缓缓停止时,突然出现整个交响乐队宏大壮烈的合奏,仿佛溪水聚成大河,奔腾入海,恣肆狂放。然后音乐旋律力度减弱,渐渐隐去,开始男声浑厚的诗朗诵,音乐重又变成女声吟唱。节目中,音乐与语言部分的配合,表现出编导对语言和音乐节奏互动的深刻感悟。
四、氛围处理
具有时代、地理特色的音乐,可以配合叙事内容展现时代背景或是环境氛围,有利于听众迅速进入叙事情境,拓展听众的想象空间。陪衬语言状态文学节目以朗读播讲形式为主,但是也包含丰富细腻的语言状态变化。例如,节目中会有采访录音,有播音员的播读、主持人的讲述等演播形式;有描述未来,也有回忆过去等不同的叙事时态;有自述、转述、客观讲述等人称形式变化;有喃喃自语、直接表白等不同的对象感。如果单纯靠语言表达,对于听众来说,有时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所以编导可以使用音乐来配合表现不同的语言状态,给听众丰富的听觉感受。例如,很多由解说词讲述和作品朗诵结合而成的作品,通常会为作品朗诵部分配上专门的音乐,使讲述与朗诵能够明确分开。有时音乐也可以弥补和连接演播失误带来的语气、情绪上的断裂,给听众连贯顺畅的感觉。
音乐在广播文学节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如果无视节目的内在规律和艺术要求,随心所欲地使用音乐,则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广播文学节目中的配乐一定要尽量避免全篇配乐的情况。全篇配乐往往会使节目的节奏、情绪变化湮没在背景式的音乐中,使音乐成为节目的背景噪声。合理的配乐应该基于对文学节目的语言节奏、情绪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五、结语
综上所述,节目中的文学作品部分可适当多配一些音乐,评论和介绍性的串连语言应尽量少配音乐。而当语言部分情绪高潮出现时,音乐应先以较小音量压混其下,然后与语言高潮同步或是稍后爆发,音乐应该持续足够时长以宣泄情感。如果节目中涉及人物采访的同期声,采访之前的配乐应谨慎,避免音乐影响听众收听采访部分的内容,而采访后可以适当配乐,对采访做一种情绪上的总结或升华。
上一篇: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留白艺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