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成长主题的研究① 

来源: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2

一、对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19世纪前期对简·奥斯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20世纪以来研究较多倾向于简·奥斯丁的女性视角;Goffman Erving(1967)运用“拟剧论”,借助“观众隔离”的策略来研究简·奥斯丁作品;Walton Litz(1979)从美术的角度探讨奥斯丁对“风景”的阶级编码;Edward Copeland(1997)、Jones Vivien(2003)注重分析在推倒中重树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阐释现当代的人文回归;在涉及女性平等和女性教育权利的问题上,Jenkyns(2004)、Gillie(2005)、Todd(2008)等注重女性的理性教育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平衡;Daniel Pool(1993)、Maggie Lane(1996)、John Mullan(2012)、Paula Byrne(2013)等注重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着力时代的风俗文化研究,把简·奥斯丁作品推到了百科全书的高位;Cason(2011)趋向于研究简·奥斯丁作品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注重考查“理智”和“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比重;Smith(2012)运用经济学原理比较分析了简·奥斯丁作品所推崇的婚姻基石,阐释了流行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普遍婚恋观。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经常隐遁于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和维多利亚文学传统等相关研究中,如朱虹(1982)总结和比较了简·奥斯丁和其他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抨击了简·奥斯丁女性主义的保守和不彻底;萧家炳(1996)、耿力平(2011)从婚姻恋爱道德观的角度和女性主义视角阐释了重新解读了简·奥斯丁的文学作品;张璐燕(2012)讨论了简·奥斯丁作品中体现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后的文化霸权主义等问题。此外,从维多利亚文学传统的研究来看,徐扬(2005)对英国19世纪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强调简·奥斯丁笔下的庄园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代表的“快乐的老英格兰”;王亚青(2006)研究了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强调从简·奥斯丁小说女性意识的形式和内容、个人与社会等看作相互关联的整体来研究;陈俊(2001)审视了简·奥斯丁理性的自觉的审美建构,从叙述角度提出以“舞蹈式”的情节设置和具体而微的笔墨来欣赏小说。

二、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Laura Cooner(2000)将成长小说理论引入文化和文学研究,以“女性主义”为题专门讨论了文学中的自然和女性的解放;Anne Crippen Ruderman(2000)提出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利用“阐释功能”挖掘、整理和提纯成长小说理论;19世纪40年代,玛丽·拉塞尔完成《奥斯丁和她的艺术》,这部书对奥斯丁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奥斯丁小说的语言和谋篇布局。1817年奥斯丁去世后,《劝导》和《诺桑觉寺》出版,亨利为作品撰写了简·奥斯丁的生平;克莱尔·托玛琳的《简·奥斯丁的人生》和卡罗尔·希尔兹的《简·奥斯丁》分别从心理学和奥斯丁的生活经历分析了奥斯丁的成长创作思想。

(二)国内研究

以2005~2016年初十年间的论文为例,对论述的主题进行分类。以“简·奥斯丁”为关键字在知网上进行搜索,共有905篇文章。其中涉及的主题主要有五类。一类是分析作品表现出的婚姻观和女性意识(280篇,模糊匹配),如裘乐英的硕士论文《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王金安的《论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与婚姻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第二类是关于奥斯丁小说的叙事艺术、反讽特色(230篇),比如孟凡星的硕士论文《论奥斯丁的叙事艺术》从叙事原则、叙事特色和原因分析奥斯丁的小说;第三类是关于奥斯丁的道德伦理观(95篇),如谭雪霏的硕士论文《奥斯丁小说的绅士道德观研究》,论文围绕“绅士”这一概念分析了奥斯丁道德思想的内涵和特点。硕士论文《缺失与追忆:奥斯丁小说的文化解读》从日常生活、情感生活和乡村文明探究了奥斯丁小说中的世界;第四类从主人公性格和成长经历分析,还有的文章以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和戏剧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目前从成长小说研究奥斯丁小说的论文数量并不多,有的几篇多是从单篇小说出发,例如步雅芸《爱玛: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或者将成长小说与其他概念结合,例如任远的硕士学位论文《简·奥斯丁,成长小说和道德判断》。

综合来看,奥斯丁研究在国外从边缘到中心,在国内也呈繁荣之势。无论是针对作者本人或小说的评论文章、评论文集,还是关于作者的传记作品,一直呈增加趋势。婚姻观和叙事手法的解读是过去国内外奥斯丁研究的主导,它作为奥斯丁小说的传统分析模式,影响了一代代的研究者;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成为奥斯丁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者多从文本出发研究奥斯丁的妇女观和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又一致转向奥斯丁小说的文化研究,为奥斯丁的研究带来新的解读角度。

上一篇:《哈利·波特》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